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与发展,与众多捐赠者的慷慨奉献密不可分。在馆藏书画中,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1899–1965)捐赠的“两塗轩”书画珍藏尤为珍贵,为华裔外籍人士首次向中国国家级博物馆捐赠巨大数量珍贵文物的壮举。上海博物馆特设“两塗轩”专室,以表彰庄氏家族守护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与慷慨壮举。今天,上海博物馆“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向公众开放。
明 董其昌 行书手札九通卷 局部
“两塗轩”所藏山水画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宋代无款《秋山萧寺图卷》为藏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明代中期山水画名家谢时臣的画迹有三巨幅。晚明浙江名画家蓝瑛有二件作品,其一《仿黄公望山水图轴》为难得的纸本巨幅。清初画坛正统派领袖人物“四王”的作品,两塗轩所藏有二王真迹,即王鉴《仿陈惟允山水图轴》和王翚《溪亭话别图轴》。另有小名家作品如明末葛征奇,清初万上遴、祁豸佳,清中后期方士庶、黄均、张之万、刘彦冲等。这些画家都是当时各种艺术潮流的弄潮儿,反映了中国绘画流衍的形迹。
明 林良 竹禽图轴
“两塗轩”藏画中,人物画尤多精湛之作。明佚名《十八学士图屏》以精细入微的线描刻画人物的动态和神情,色彩沉厚古艳,继承宋代工笔重彩画传统,艺术技巧极为娴熟精诣,非一般画工所能。上博专家认为此图屏很可能出于杜堇之手。杜堇传世作品甚少,更为矜贵;两件题款“小仙”和钤有“吴伟”印的明佚名作品《松下听瀑图轴》和《渔夫问道图轴》,画风显然嗣承明中期江夏派宗师吴伟,只是笔致更为峭利和迅疾,细查画法,与传世浙派后学吴思恩的风格为相类;晚明陈洪绶创古雅奇谲画风,《探梅图》为其晚年之作。《东山携妓图轴》是清中期著名画家华喦之作,体现了他晚年疏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此外,清代黄慎、闵贞、费丹旭,近代大师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令观者领略到各家的艺术风采。
明 佚名 松下听瀑图
两塗轩藏品中,书法墨迹为重要一类,数量蔚为可观,溢发出明清两代书坛名家的阵阵沁人墨香。书迹中明董其昌的《行书手札九通卷》堪称上乘之作。九通尺牍所述涉及与文侣、僧友的交游活动、对朝政的过问关注、抒泄受小人中伤的忧愤心情等,为了解董其昌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手札的书法反映了他书法艺术大成期的精深造诣。藏品中张瑞图书迹有三件,其中《行书七绝诗轴》为他晚年之作,极具个性色彩。
清 王鑑 仿陈惟允山水轴
“两塗轩”全部轴卷由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钟银兰、单国霖等专家细查鉴定。其所藏书画数量丰富,作品的时间跨度自宋至明、清、现代,绵延800多年。同时所藏书画科目齐全,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和书法四大门类,名家精品荟萃,许多墨迹具有艺术、人文等多层面的价值。庄万里先生曾说:“此非‘两塗轩’之私有物,此仅中华渊浩文化之一微小部分。余之刻意搜罗,初在免令湮没,进而求其永恒辉耀人间耳。”
这些书画作品大部分为菲律宾华裔庄万里先生陆续购自日本,这批珍贵的明清书画作品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有些画家的作品甚至可以弥补博物馆藏品之不足。此外,从这些琳琅满目的日本藏中国明清书画作品中,亦可以窥见明清以来中国美术对于室町时代、江户时代、近现代美术思潮及审美的巨大影响。
为使庄氏家族捐赠的书画珍藏得以充分展示与研究,上海博物馆特实行分多批轮流陈列。此次未展作品亦将于后续展览中陆续呈现。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落成,人民广场馆内的“两塗轩”陈列室也进行了改建升级,展线得以扩展。此次,在重新梳理与研究藏品的基础上,上博将更全面、系统地呈现“两塗轩”的书画珍藏。“将艺术瑰宝与公众共享,既是庄氏家族的心愿,也是上海博物馆的荣幸。”专室展厅位于上博人民广场馆三楼,本次常设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4月19日。
展览海报
博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